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化中国行|千年文脉辉映红色基因,“文学之都”南京作家探访中国龙虾之都盱眙

体育正文 200 0

文化中国行|千年文脉辉映红色基因,“文学之都”南京作家探访中国龙虾之都盱眙

文化中国行|千年文脉辉映红色基因,“文学之都”南京作家探访中国龙虾之都盱眙

“张目为盱(xū),直视为眙”,淮河之滨的盱眙,因山水得名,因龙虾闻名,更因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(jīyīn)而厚重。 5月24、25日,由江苏省报告文学(wénxué)学会副会长、南京建邺区作家协会主席张茂龙率队的“文学之都(dōu)”南京作家——中国龙虾(lóngxiā)之都盱眙采风团走进这座苏北古城,于利中、于洪军、李风宇、肖学亮、陈德民、金立安、夏学海、周新(xīn)、徐飞、林康等作家,以诗意丈量山水画卷,以味蕾感知烟火风情,探寻这座“中国龙虾之都”从历史(lìshǐ)深处走向(xiàng)世界舞台的文化密码。中共盱眙县(xūyíxiàn)委常委会委员、县委宣传部部长夏嫣及盱眙县老领导原盱眙县人大常委会(réndàchángwěihuì)主任姚玉祥、原盱眙县政协副主席张本华等向采风团介绍了(le)盱眙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矢志走前列、实现再提升,以龙虾产业为龙头,深化文旅融合,强化(qiánghuà)产业升级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盱眙篇章的新实践。在盱眙县县委宣传部、文联、作家协会同志陪同下(xià),来自“文学之都”的作家们深入这座“中国龙虾之都”的肌理,收获了一场充满文化韵味与(yǔ)创作灵感的旅程。 千年文脉,山水为(wèi)卷历史为墨 盱眙的(de)山水,是镌刻历史(lìshǐ)的天然画卷。采风(cǎifēng)团首站来到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,凝视西汉江都王刘非陵墓出土的万余件文物,触摸两千年前的文明肌理。 步入展厅,一件件承载历史密码(mìmǎ)的国宝级文物,将(jiāng)(jiāng)观众带入那个金戈铁马与礼乐文明交织的辉煌时代。展厅入口处,一尊错银有翼兽昂首而立,兽身银线(yínxiàn)勾勒的羽翼如流云舒展,融合神话意象与写实技艺。恒温展柜中,成串的四铢(sìzhū)半两钱凝结着斑驳铁锈,无声诉说着汉代的繁荣贸易。一组造型各异的青铜灯具堪称古代(gǔdài)生活美学的巅峰之作:五枝灯如嘉木扶疏,可调节角度的灯盏设计展现实用智慧;鹿灯以神鹿衔芝为(wèi)造型,鹿角分叉处巧妙设置灯盘;尤为精妙的缸灯采用导烟管设计,将燃烧废气(fèiqì)导入底部清水,堪称最早的环保灯具。这些兼具(jiānjù)艺术性(yìshùxìng)与科学性的照明器具,折射出(zhéshèchū)汉代贵族“器以载道”的生活哲学。青铜编钟虽沉寂千年,但钟架上的云雷纹与钟体内的音梁设计,仍让人想见当年“钟鸣鼎食”的盛大礼乐场面…… 而明(érmíng)祖陵的(de)石像静立湖畔,见证朱元璋家族与盱眙的渊源——这座沉于洪泽湖底300余年的“水下皇陵”,在修复后成为国家级景区,诉说着明王朝(míngwángcháo)的肇始传奇。 登上象山(xiàngshān),淮河如带,百年矿坑转化为碧水蓝天的(de)生态典范。山脚下的黄牌街,青石路、木窗檐、鱼鳞(yúlín)小瓦、雕梁画栋等明清建筑元素修旧如旧,通过历史保护与创新活化,既保留了盱眙的“乡愁(xiāngchóu)记忆”,又成为婚俗改革与文旅融合的典范。 一只龙虾,撬动世界的(de)味蕾狂欢 到盱眙,不能不去龙虾产业园区、龙虾博物馆,而盱眙龙虾节广场堪比三个足球场,规模惊人!“天下龙虾看(kàn)盱眙”,这只源自(yuánzì)北美洲(běiměizhōu)的小生物,因盱眙人的智慧而蜕变为文化符号。 龙虾(lóngxiā)博物馆(bówùguǎn)不仅是中国唯一的龙虾主题展馆,更承载着盱眙(xūyí)从贫困县到“百亿级产业(chǎnyè)强县”的蜕变历程,成为当地(dāngdì)文化(wénhuà)、经济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缩影。据介绍,盱眙龙虾博物馆于200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,总面积1400平方米,位于盱眙县迎宾路与人民路交汇处,紧邻都梁阁、龙虾广场等核心地标。作为“中国龙虾之都”的标志性建筑,博物馆以“龙虾”为主(wéizhǔ)线,系统展示了盱眙龙虾的生态特征、产业发展及节庆文化,是游客了解盱眙龙虾文化的重要窗口。 在尅(kè)街,采风团畅意享受味(wèi)蕾狂欢(kuánghuān):十三香(xiāng)的热烈、蒜泥的醇厚、冰镇的清爽……而“十三香”的诞生故事,也让人们津津乐道:1993年,调料商许建忠融合南北香料,结合山东卤菜的“八大味”与传统五香粉,研发出由数十种中草药混合的“十三香”调料,与三元(sānyuán)饭店碰撞出“十三香小龙虾”,从此红遍大江南北。 2000年7月,盱眙县政府为振兴经济(jīngjì),联动(liándòng)扬子晚报举办首届“中国龙年盱眙龙虾节”,推出万人龙虾宴、龙舟赛(lóngzhōusài)等活动,十三香龙虾借此一炮而红,品牌价值迅速攀升。许建忠与王学礼更在2001年获评“龙虾制作大师”,调料产业随之(suízhī)扩张,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(wànyuán)。2001年盱眙正式开始打造中国盱眙龙虾节节庆品牌。从2017年开始,正式更名(gēngmíng)中国·盱眙国际龙虾节。一年一度的万人龙虾宴是(yànshì)全国虾迷的龙虾节,也是盱眙人民的狂欢节。 游山水名城,尅盱眙(xūyí)龙虾。在盱眙,龙虾不仅是味蕾的(de)狂欢,更是一把打开文旅“金矿”的密钥。如今,盱眙小龙虾以超(yǐchāo)300亿元的品牌(pǐnpái)价值,多年蝉联全国地理标志产品(chǎnpǐn)区域品牌水产类榜首,成就盱眙“龙虾之都”的美誉。中国·盱眙国际龙虾节持续举办24届,逐渐发展为 “美食+文化+经贸”的全球盛宴。作家们(men)漫步在 “尅街”,龙虾的鲜香与市井的喧闹交织成最生动的创作素材。 如今,盱眙,这个因龙虾而闻名的美丽县城,正(zhèng)迎来一年一度的盛事——第25届中国·盱眙国际龙虾节(lóngxiājié)!据了解,本届盱眙龙虾节将以“虾舞都梁•味动江淮”这一主题,其创意内核深度融合了盱眙地域文化特色与产业(chǎnyè)发展愿景。在这个火红的夏季,盱眙龙虾节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(shèngyàn),更是(gèngshì)一次心灵的旅行。 “一只虾带动一座城”的故事,让作家们深刻感受到(dào)盱眙如何将小龙虾(xiǎolóngxiā)做成大产业,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。 红色基因,铸就精神(jīngshén)高地 盱眙的“红”,不止于龙虾。黄花塘镇的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内,镌刻(juānkè)着中国革命(gémìng)的烽火记忆。 作为(zuòwéi)新四军军部驻扎时间最长(1943年1月至1945年2月)的旧址,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,更是一座以“铁军精神”为核心,集历史教育、文化传承(chuánchéng)与文旅(wénlǚ)融合于一体(yītǐ)的红色地标。 1943年(nián),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,中共中央华中局暨(jì)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,开启了两年零八个月的驻留历程。在这片隐蔽的苏北村落中,陈毅、张云逸(zhāngyúnyì)、曾山(céngshān)等将领运筹帷幄,指挥华中军民粉碎日伪军的“扫荡”“清乡”,并(bìng)开辟了苏、皖、浙、鄂、豫五省八大敌后抗日根据地,新四军兵力从不足万人壮大至20余万,成为(chéngwéi)插入日军心脏的“尖刀”。 展厅内,皖南事变后(hòu)的浴火重生、车桥战役的辉煌战果、军民融合的抗战智慧(zhìhuì)……历历在目。斑驳的军用水壶、《新四军军歌》手稿、叶挺《囚歌》等(děng)千余件文物,无声诉说着(sùshuōzhe)历史(lìshǐ)。陈毅、张云逸等领导人简朴的草房居所,则让人感受到“战地黄花 铁军家园”的生活气息。 黄花(huánghuā)塘新四军(xīnsìjūn)军部纪念馆,不仅是一座记录烽火岁月(suìyuè)的丰碑,更是新时代传承“铁军精神”的鲜活课堂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红色基因,正通过文旅融合与创新教育,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(tǔdì)的精神沃土,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。正所谓:“战地(zhàndì)黄花香飘万里,铁军精神光照千秋!” 文旅融合,绘就乡村振兴新(xīn)图景 盱眙的山水与(yǔ)产业,正以文旅为纽带焕发新生。天泉湖畔的陡山村,从荒山变“网红(wǎnghóng)”,3200亩(mǔ)碧根果、2800亩黄桃吸引游客采摘,民宿“五一”“十一”一房难求,夜市经济与电商直播则让龙虾(lóngxiā)、虾稻米搭上“数字快车”。 采风(cǎifēng)圣柯珞伊饮品集团 在(zài)这儿,也能见识到智能制造的神奇。 张怀云,江苏康泰物流集团(jítuán)有限公司董事长,他深谙“根深才能叶茂”的(de)道理,用实际行动在回报家乡的征途上书写着自己的篇章。他的位于宁淮产业园的江苏圣柯珞伊饮品集团有限公司,成立于2021年(nián),总投资5.3亿元,分五期(wǔqī)建设5条饮品生产线,生产奶啤乳味饮料(yǐnliào)、果味苏打气泡水、浓咖啡饮料等(děng)产品,年产100万吨饮料,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,税收1.2亿元。 采风团走进江苏圣柯珞伊饮品集团,穿上鞋套戴上帽子,经过了(le)严格的消毒之后,跟随张怀云走进车间,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、设备配置、产品质量控制等(děng)方面情况。令人惊讶的是:诺大的车间,竟然只需6个人,而这(zhè)6人,也只负责数据监测。所有的工作,都由机器承担。大家品鉴了圣柯珞伊新品奶啤,这是一款融合了啤酒的醇厚与牛奶的丝滑于一体的创新(chuàngxīn)饮品,口感很独特,据悉营养价值也很丰富。而其(qí)推出的果汁(guǒzhī)汽水等新兴饮品,拓展出下午茶、聚会(jùhuì)零食、户外野餐等多元化消费场景,成为年轻群体追逐(zhuīzhú)的“新食尚”。 当采风团抵达碧根果产业基地,风风火火从地里赶回的三届(sānjiè)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以地道的农民装束、明亮的笑容(xiàoróng)迎接了(le)大家。而她讲述的创业的故事堪称筚路蓝缕,扣人心弦。 2006年,34岁的李叶红因企业改制下岗,但她(tā)并未消沉,而是将目光投向家乡的石马山——这座满布火山岩的荒山,荆棘丛生、土壤贫瘠,村民世代(shìdài)望山(wàngshān)兴叹。她毅然承包3100亩荒山,带领家人(jiārén)与村民开山凿石、引水修路,在石头缝中种(zhōngzhǒng)下第一批碧根(bìgēn)果树苗。之后经历了种种磨难,终于成功破局。随后,她通过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整合资源(zīyuán),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,如今石马山已发展出3000余亩碧根果园,年产值超2000万元(wànyuán),带动周边1500余名村民就业。从下岗女工到全国人大代表,从荒山拓荒者到乡村振兴领路人,李叶红用一颗碧根果撬动了整座(zhěngzuò)山的生机。她的故事证明:农业不仅是土地的耕耘,更是(gèngshì)智慧的迸发(bèngfā)与责任的担当。 到(dào)盱眙自然要去铁山寺。作为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(de)野生动植物王国,这里繁衍生息(fányǎnshēngxī)着40多种动物、170多种鸟类(niǎolèi)、280多种高等植物及800多种中草药,被誉为“天然(tiānrán)动植物基因库”。从“养在深闺”的生态秘境到长三角文旅新地标,这座千年古刹正以(zhèngyǐ)生态为底色、科技为笔触、文化为灵魂,绘就一幅“诗与远方”交融的现代画卷,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提供“盱眙样本”。 曾经的(de)盱眙,“南不识盩厔,北不识盱眙”;今日的盱眙,以龙虾为媒、山水为介、文化为魂,书写着“红绿交融”的现代(xiàndài)传奇。采风团作家感慨(gǎnkǎi):“这里的历史是活的,山水是可食(kěshí)的,文化是流动的——盱眙的‘有滋有味’,恰是中国县域经济与文化自信交融的生动注脚。” 扬子晚报|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(féngqiūhóng)
文化中国行|千年文脉辉映红色基因,“文学之都”南京作家探访中国龙虾之都盱眙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