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68岁老农的“生态经”:土法创高产,麦香飘四方

体育正文 92 0

68岁老农的“生态经”:土法创高产,麦香飘四方

68岁老农的“生态经”:土法创高产,麦香飘四方

“镇上号召土地规模经营的时候,我就想着,这些(zhèxiē)地不能让外人(wàirén)种了,得自己经手才踏实。” 68岁的种粮大户赵立贵从缺衣少食的年代走来(zǒulái),一心忧虑有旁人“怠慢”了周边的庄稼地。 怀揣着这份责任和决心,2017年,他倾注所有(suǒyǒu),果断承包了(le)邹平市韩店镇的900多亩土地,成立庆丰知青家庭农场。年近七旬(qīxún)的他依然腰杆笔直、走路带风,笑称自己“一身力气”。 又到麦收季,走进赵立贵承包(chéngbāo)的田,只见行距比周边地块宽绰不少。这是(zhèshì)赵立贵的“独家秘籍”,在他看来(lái),种好地不止需要热情,“还得想出好办法来。” 宽行密植蕴藏高产(gāochǎn)密码 周边的农户都(dōu)评价赵立贵,“种地能(néng)闪(空)一半。”但在每年(měinián)麦收的时候,这片“闪”一半的地都能实现高产。赵立贵回忆(huíyì),最高产量出现在2021年,平均亩产在1360斤,预计今年也能超过1300斤。 剥开几粒麦仁放在掌心,明显比周边地块的(de)(de)更显(gèngxiǎn)饱满沉实,这正是(zhèngshì)高亩产的原因。赵立贵说,这片地采用宽行距配合宽苗带的种植模式,行距近40厘米,苗带宽10厘米,播种玉米时,行距达到80厘米。 右为(yòuwèi)赵立贵田里的麦子。 这种宽苗带种植(zhòngzhí)保证了足够的植株(zhízhū)数量,是(shì)产量的基础;而精心设计的宽行距,则是赵立贵高产“秘籍”的关键所在。他解释,一是能充分利用“边行优势”,让更多小(xiǎo)麦植株得到好的光照、通风条件及较小的养分竞争压力,二是方便实施玉米轮作种植,充分保证地力。 “行距是我就精心计算过的,拖拉机和自走式喷灌等设备(shèbèi)作业(zuòyè)时,刚好不会压到麦苗,从源头减损(jiǎnsǔn)。”赵立贵(zhàolìguì)介绍。他估算,在这种模式下,虽然单位面积播种的种子量与传统密植相当,但因为布局优化,实际有效生长的植株密度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一亩地的水平。 看似“不惜地”,实则极其“下本”,他最看重地力。租地(zūdì)之初,为了收购优质牛粪,他走遍了周围好几个乡镇(xiāngzhèn)的中大型养殖场,和工人们开着(kāizhe)4台挖土机,每次摊晒牛粪动辄20多天。 一锹粪肥一瓢水(shuǐ),前期的投入,是这位老农民(nóngmín)前半生的积蓄。这块土地,逐渐以一年接一年的丰产回馈着沉甸甸的用心。 用(yòng)“土办法”除草灭虫 每年秋播之前(zhīqián),赵立贵收来的有机粪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他介绍了独创的灭草技术,避免使用除草剂(chúcǎojì)。打破秋收后立刻播种冬小麦的规律,先在地里上一层厚厚的牛粪。若(ruò)恰逢雨水,自然(zìrán)浸润;若天公不作美,则辅以少量灌溉。目的只有一个(yígè):唤醒沉睡的草种,诱其发芽。 “关键就是(jiùshì)掌握除草的时机,一般就播种前3到7天左右,把土壤的水分控制(kòngzhì)好!”赵立贵回忆道:“去年(qùnián)天气预报10月(yuè)18日有中到大雨,结果雨一直连绵下到25号,地里进不去人。等播种时,地里已经长了绿油油的一层嫩草。这时候再用机器把地深翻一遍,草就不见踪影(bújiànzōngyǐng)了。” “有个专家来看的时候,表示很惊讶(jīngyà),但他也告诉我,不打除草剂可以使亩产提高(tígāo)200~300斤。”这让赵立贵很受鼓舞。 “光指望干不行,得想出好办法来。”赵立贵学历(xuélì)不高,但在种地这件事上,尤其热爱钻研。为了买到理想的旋耕机,他奔波了多地访问厂家,买不到(mǎibúdào)心仪(xīnyí)的播种机械,他就自己动手改,调整播种间距的同时,大幅增加后(hòu)滚轮的着地面积,提升镇压效果。 虽然年近七旬,他脑海中的(de)“农业(nóngyè)雷达”仍敏锐感知着新事物(shìwù),庆丰知青家庭农场也成为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绿色种养循环(xúnhuán)农业试点项目示范区。最近,一种“以虫治虫”的生态灭虫方式引起赵立贵的注意,他正期待着下个作物(zuòwù)管理期,期待酣畅淋漓的实践,注入丰产丰收的动能。 在庆丰知青家庭农场的(de)院子里(lǐ),数头健壮骡马静立。它们是这片900多亩田地上的特殊“劳力”,承载着(zhe)赵立贵对传统农耕的眷恋,也与轰鸣的现代农业机械形成了鲜明对比。 骡子和马是这里(zhèlǐ)的特殊“劳力”。 “拉着它们耕地是我(wǒ)的个人爱好,家里老一辈,种地的那股(nàgǔ)用心劲儿,一辈子也忘不了(wàngbùliǎo)。我很喜欢跟他们学种地。”赵立贵感慨道,“总觉得那时候自家地里磨出的面粉,比现在的香,有粮食(liángshí)味。”这份对传统风味的追忆,正是他坚持用骡子耕地的动力之一。 不过,赵立贵并非完全排斥现代技术——他同样熟练地使用着各类农业机械。在他手中(shǒuzhōng),古老的畜力耕作与(yǔ)现代机械化作业并非非此即彼,而是根据农事需求,共同服务于这片(zhèpiàn)追求绿色标准的土地。 “可别小瞧我(wǒ)这些骡子,一天也能耕(gēng)100多亩地哩!”赵立贵笑着说。 近日,在当地政府的帮助(bāngzhù)下,赵立贵成功申请了20亩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,打算建烘干(hōnggān)设备和高标准粮仓,做好产业链配套。 在坚持生态种植与减肥减药的同时,赵立贵用自产的面粉结合石磨(shímó)加工工艺(gōngyì),将(jiāng)产业链延长至人们的餐桌。他磨出 原生态小麦粉,也加工面条,产品因纯粹、本(běn)真的风味而受到市场的追捧。因为产能有限,只能采用“订单销售”的模式。 赵立贵(zhàolìguì)还种植了一些蔬菜,依然延续着生态种植的理念。 走进磨坊,数台石磨正静静(jìngjìng)等待今年的(de)新粮,麦收后,将有新的一批优质小麦粉走出农场。“咱不想掺添加剂,也不懂怎么掺。”他说,由于没有添加剂,小麦粉和面条的保质期比市面上的产品短出不少,他正琢磨着,怎么样(zěnmeyàng)缩短加工时间,让(ràng)产品更好地“走出去”。 当新麦入磨,那份承载着土地记忆与匠人苦心的麦香,将再次飘散,慰藉(wèijiè)着人们对“粮食本味”的朴素向往。这正是赵立贵在(guìzài)无数个倾注心血的日夜(rìyè)所期盼的。 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(zhōutóng) 向雨瑶 通讯员 李晓伟)
68岁老农的“生态经”:土法创高产,麦香飘四方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